提醒您~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

提醒您~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
相關報導
2014 /12月
30
堅強和脆弱外科醫生 陳晉興 天分和苦練凝聚的每一刀 (全文刊載於《潮人物》vol.05三月號)



撰文 I 詹樹樹   攝影 I 朱凱弘 詹樹樹

外人看醫生,可能只覺得他們收入優厚,地位崇高,但他們是時時活在挫折裡。

陳晉興是台灣胸腔內視鏡手術的第一把交椅。每週有三天要進手術房的他,每天都排了大約六七台手術,一整天十多個小時站下來,說他有超強的耐力,還不足以形容他過人之處,因為一年約有四百多台內視鏡手術,要做到零失誤,只能說有超精細而穩定的技術才得以辦到。

傳統外科手術必須切開一個很大的傷口,讓醫師的手伸進去對罹病的組織加以切除、或修補重建,而內視鏡手術只需要割開體表的小傷口(數公厘到一、二公分),再用細長的光纖攝影機伸入人體,醫師一邊看著螢幕,同時一邊使用較長的器械完成手術的工作。

內視鏡手術可以處理極細微的組織,並可觀察到傳統手術看不到的死角,最重要的是,可以大幅度減少病患的痛苦。例如:腦下垂體切除腫瘤,只需要切開鼻孔內一處小傷口進行割除,跟傳統手術需要把頭骨鋸開一大塊才能治療,實在進步很多。但這也代表內視鏡手術需要更精細的技術,因為傷口範圍小,雙手要在極小的範圍內動作,而當醫生,究竟需不需要天分或苦練呢。

天分擺第一 苦練最重要

「的確是要天分的,有一部分是手的天分,手指要靈巧,器官縫得仔細、分血管不會破,分組織也很精準,速度還要快。」最重要的,當然還要苦練,正式下刀前的模型演練不知千百回,才有臨床上精確的執行,畢竟攸關生命,差一毫米就是天淵之別。這麼重要的手,需要鍛鍊嗎?「要!我靠打網球來維持手感。打球需要精準控制球拍和球的去向,幾乎會動用到所有的手部肌肉,所以對我來說,打球一半是運動,另一半是鍛鍊。」

除了巧手,對醫生來說,還有更重要的「判斷力」。判斷力來自於經驗,每個肺癌手術的作法都不一樣。有的切除部分要多一點,但若病患肺功能不好,就得切除少一點。書上雖然有很多知識和前人的經驗,但開刀就像游泳一樣,看了再多書,也不見得學得會,實務經驗最重要;更何況,很多併發症是不會寫在書上的。不過話說回來,醫界也有很現實的一面,陳晉興說:「在醫生訓練養成時期,老師會看學生的能力來決定要給什麼樣的訓練,所以手巧的人會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學。」表現沒那麼出色、手沒特別巧的人,也就沒有太多練習機會可以累積經驗了。

在台灣,每年只有不到十人可以通過嚴苛的醫學訓練和檢核,成為胸腔外科醫生。那為什麼陳晉興會走這條路呢?這可以分為兩階段來說。

一是他在就學時期的導師是現任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,當時開了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,讓陳晉興欽佩不已,從此確立了外科的志向。後來選擇了專看重症患者的胸腔外科,一是他的祖父因肺癌過世,發現時已是晚期,連手術都不能動;另一方面是受他的胸腔外科老師──也就是近日甫因癌症過世的李元麒的影響。當時整個胸腔外科團隊的老師和學長跟陳晉興非常合拍,或許這就是種緣分吧,讓陳晉興毅然決定投入。

不擺架子 手機號碼給病患

陳晉興的行醫風格與眾不同,他從不擺名醫架子,醫術和醫德在病患的口耳相傳間都是拿高分,有口皆碑。最特別的一點是,他將他的私人手機號碼留給病患,廿四小時不關機,有問題隨時找得到他。陳晉興說:「病人都願意把生命交給我了,我為何不能把手機號碼給病人?」

外人看醫生,可能只覺得他們收入優厚,地位崇高,但他們是時時活在挫折裡。「我最近遇到一件事情,一位罹患早期肺癌的病人手術很順利,但第三天忽然昏倒,急救後呈植物人狀態,原來是肺動脈栓塞。其實病人之前就有相關病史,這件事情也不是醫療疏失,但已經一個月了,病患還沒醒來,有時這種狀況比病人離開對家人的傷害和折磨還要大,」對於這種明明盡了全力,卻仍然無可掌握命運的無奈,陳晉興只能說,「可能是天意吧……」

「我只能選擇堅強。如果有病患因為術後併發症出狀況甚至過世,我都還是要睡得著覺,這樣才是好醫生。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病患,即使遇到這種事情會有挫折感,但今天過完還有明天,還有其他病患在等我,所以我一定要堅強。」過去曾因患者術後狀況不好而難過到短期內不想碰手術刀的陳晉興,後來還是決定要往前走。醫生身上背負著病患的期待和生命,還必須為自己做心理建設,壓力之大應該超過世上所有行業。

最近常聽聞名醫盛年殞逝的消息。一般皆歸因於醫生壓力過大,工時過長;尤其是重症外科醫生,他們常常被迫在一瞬間做出決定病人生與死的判斷,壓力於焉而生。

恢復病人健康 成就感來源

知名藝人林志玲和孫越的主治醫生──李元麒,在去年底因淋巴癌辭世,他是陳晉興的老師,也是球友,前幾年還帶著包括陳晉興等一干台大醫生上起氣功課程,此情此景卻只能留待追憶,守護病人生命的醫生,卻守不住自己的生命。台灣醫生的總體工作環境已經到了該認真檢視的時候了。

「雖然外科醫生壓力很大,但從病人身上得到的回饋也特別的多,透過自己的專業,讓病人恢復健康,得到別人的尊敬,對我來說是成就感的來源,也是挑戰……」陳晉興說,「很多人勸我不要看那麼多病人,但其實不是病人需要我,而是我需要病人才對;病人喜歡我、需要我,我會覺得自己很有用。」

(全文刊載於《潮人物》vol.05三月號)最近更新在 週三, 17 八月 2011 17:51